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

家事






是看“紅玫瑰與白玫瑰”之前的那個晚上聽媽媽說的:“你堂叔打電話來找你爸,說終於找到了葉家那邊的那個毛毛 ,其實他們去年也在東方衛視看到了你爸的訪問,一再托人打聽,這才聯繫上的,說要見個面。葉家老 太太已經在十年前過身了,這個毛毛可不得了,是法院的首席審判官呢 。我真想什麼時候去上海見一見他們,還要討一 張小姐年輕時的照片,好好看看這位二奶奶到底長什麽樣。”

愛聽故事,也愛說故事,這一點可是從媽那兒學來的。大概自小就像媽一樣沉迷在小說和戲劇的世界裏,所以把身邊的人和事都用了小說的記錄方式儲存在記憶裏。對於我爸家裡的一些事,特別是和祖父有關的一些老上海故事,我們娘倆都懷著探索的精神,總是想探出個所以然,大概可以寫一本小說,又或者把那戲劇性的一幕搬上螢幕。畢竟,看了無數有關十裏洋場的電影,從大人們零碎的描述中,總覺得那個素未謀面的祖父該是電影裏的某個角色,他也許和杜月笙有關,也許和許文強有關,也許,他曾經在張愛玲的小說裏出現過。越想,祖父這個人物就更加戲劇化了。最重要的是我們其實不認得祖父,這麼一來,故事的張力就可以很強,完全可以隨著我們的思想空間而擴充。

這一切好奇的開始,源自一本叫“上海的早晨”的書,講的是50年代上海資本主義工商業怎樣經歷社會主義改造的故事。作者在書裏曾經提到祖父的名字,這麼一來,每逢叔叔伯伯們想當年時,就會引以為榮的提起這本書,提起祖父白手興家的發跡史,提起我們曾經在上海灘上短暫卻顯赫的家世。當然這一切的好奇,也是因為在那個紫醉金迷的大上海,確實可以為小說提供一個很有潛力的歷史背景 ,祖父所經營的那些當鋪和珠寶店裏一定也發生過不少的故事。這些絕對是小說的好材料!

小說到底該從祖父離開貧苦的廣東朝陽山區,往上海當學徒說起呢?還是從他和上海著名交際花葉小姐的故事開始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