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4日 星期一

海牙的音樂會




堂妹是我爸的驕傲,因為在我們這一代人裏,她是唯一繼承了他的行當,吃了音樂這行飯。堂妹是海牙愛樂交響樂團的中提琴手,一個中國女孩子能夠考進外國的大樂團,不容易!所以更是我們一家的驕傲。




這次去海牙,當然也叨光去看她演出。復活節期間演出的是巴哈作曲的【馬太福音】全卷,除了交響樂團外,還邀請了海牙合唱團歐洲出名的男女高、中音歌唱家。整個演出非常棒!




最令我驚喜的是那些兒童合唱團小團員們的定力,有幾個小男孩年齡大概只有7、8,但是在臺上坐了半場,除了一開始唱了一小段,就等了一個小時,到上半場結束前,才唱了另一段。聲音是絕對完美的,坐在臺上時的態度也絕對專業。真不知道老師怎樣訓練出這樣乖巧的孩子。


海牙是個很有藝術氣息的城市,堂妹說她一星期有三場演奏會,演奏廳一般都是八成爆滿。古典音樂門票不便宜,連中場的茶點招待,也要歐元30- 60。來看演出的人,穿得都很體統,男人穿著西裝打領帶,女士穿著高雅的裙子,精心打扮。基本上連年輕人也不會穿牛仔褲。大家不只是欣賞音樂,也是一場時裝表演。




想起某本地時裝設計師在報章評論香港時裝文化,說那從來沒有養過牛的香港人,不知從何時開始,撿了美國西部牛仔奔放生活里唯一的拘束,把那又重又厚的工作布料當成了魁寶,裹著自己的大腿出席大小聚會盛宴。




音樂會結束後,帶著遺留在耳朵里對和諧聲音的感動,和堂妹漫步在冷清的街上。兩人說起了小時候聽她練琴的往事。那些在上海弄堂里度過的暑假,我和其他表兄妹們快樂的排隊買冰磚,扮演特務和辦家家,耳邊的配樂總是堂妹那不和諧的小提琴聲和三叔數拍子的Dor Dor Mi Mi So So Mi,那些悶熱的下午和傍晚,陪伴堂妹的就是一把小風扇和三叔手上的那把尺子。三叔毫不厭煩的用尺子敲著拍子,好幾個鐘頭下來,嘴裡反復哼著那枯燥的練習曲。




我和堂妹的童年記憶里,其實沒有對方的影像。這次的見面,除了血緣上的親密,基本上就是兩個陌生但認識多年的朋友相會,驚喜的有著相見恨晚的感覺。原來在三叔尺子下成長的她也還是一個顛顛嘀嘀的二百五(傻大姐),這點咱們姐妹倆倒是挺像!



得到演出單位同意,錄影了一小段以供分享: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