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不容易,參加了資深Blog友阿修網站的有獎問答遊戲,得了兩張修哥最新劇作“海不揚波”的票,今晚就領着遠從澳洲而來的大學同學“電波少男”看戯去了。
說這是好不容易,是因爲今天倒還是我第一次看見也虎部落裏的人物呢!前些天還真費了點心思想想去不去好。剛在Mirror那兒看到了有關網友應保持距離的文字,更有點猶豫了。但在我開blog初期,阿修可算是其中一兩個最早來訪的朋友,而在他創作“海不揚波”的過程裏,他雖心煩趕稿,但還是保持常常來訪,看看我的小天地。就凴這點交情,也不能不去看看這個有我們網友陪他一起創作的“海不揚波”。
“海不揚波”是一個宣揚天主教的話劇,說的是清末意大利傳教士來港傳道的故事。背景是大浦的一個客家村。看完二十幕的話劇,像是看完了一本書,内容的每一個細節都在劇中描述得清清楚楚。魚民祈求“海不揚波”,風平浪靜,然而海不揚波就不成海了。如果沒有了外國傳教士,不怕風浪的跨洋過海來到中國,也許香港的宗教就沒有那麽多元化,在這兩百年閒,也沒有那麽多教會學校為香港培育了那麽多的精英。如果沒有了圍村客家人,不怕風浪的跨洋過海前往世界各地,也就沒有了各地的唐人街以及那聞名國際的Sweet and Sour Pork.
喜歡阿修的在劇目單中的一句話:“這個世界,當然不會海不揚波,但對我來說,海不揚波是指面對風浪之時,我們應有的態度。很多時,我們被眼前的波浪嚇怕,迷失了自己,迷失了方向,其實看遠一點,發現風浪沒有想象中大,而且風浪更推了我們一把,讓我們更接近目的地。”
看完戲,我把以上的一段話留給了憤世嫉俗的大學同學“電波少男”,希望他這囘真能在香港好好的找一份工作,努力的好好干!不要再自怨自哎。
在整個劇裏,自己最喜歡的部分是神父自覺力量有限的痛苦禱告,這是很人性化的描述,一般在傳統天主教戯裏是很少發生的,但我倒是覺得神父也是人,也有軟弱的時候呢。另一段的矛盾是男主角自幼立志成爲神父,但長大才發現愛上了同村兄弟的寡婦,在選擇愛人與愛神之間的痛苦抉擇。阿修在此倒是給了人物一個圓場,但想來,在當時的傳統社會中,這樣的婚姻又何止是這麽一點的風浪呀!所面對的也許更多呢!
阿修恭喜您的巨作終于面世,圓滿成功!劇裏的那些“笑”位很有你的風格,以上所提的兩段“戯肉”描寫得很好。唯一小小的意見:在可能的情況下,前半場某幾幕可以刪減一點,以求劇情能更緊湊,更有中心主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